上海交大第三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日期:2013-11-25 阅读:5591

20131120下午,在徐汇校区中院成功举办了第三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系列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来自于安泰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BIO-X研究院的共4位教授做了演讲报告,并且吸引了来自校内外60余位多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研究生的广泛参与。

本次沙龙由蒋宏教授和葛岩教授共同主持,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周林教授致辞。

首先,安泰经管学院秦向东教授作了题为“Do smart people cheat more?——An 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的报告。报告从“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欺骗行为的可能性更多一些”出发,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4种假设,在实验基础上开展系统分析测试,从而得出相应的4种实验结果。教授在报告中还解释了白色欺骗(善意的欺骗)与黑色欺骗(非善意的欺骗)之间的区别,包括白色欺骗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在“认知结构”中必须呈现“善意”的目的和作用等,有关“善”和“恶”、“利己”和“利他”的认知活跃度是受认知神经系统控制的,反应在不同的脑区,一方面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获得的。

第二位演讲者安泰经管学院管毅平教授作了题为“权威、国家的发生与信任:认知和行为研究的进路”的报告。教授从“国家的发生学”说起,介绍了权威和国家在什么条件下,如何从无到有地产生的各种学说和理论,专门解读了霍布斯的国家起源理论,特别强调人们以社会合约的形式,达成了将某些权力让渡给强势和优势的一族并受其保护,从而得出了人类基本的政治逻辑,即利维坦--国家(政府)形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中的形式要件:国家这个合约的达成经历了长期的人类社会变迁,以及人类对“国家”认知的不断建构,其形成的原初是人类为了脱离自然状态的险境,保护自己的生存、自由和财产权利,而与强者交换权利形成的结果。这样的经历也可以在现代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应证,其认知的逻辑起点也可以通过社会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得以分析和验证。

第三位演讲的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吕宝粮教授,他作了题为“基于脑电信号的情绪识别与疲劳检测”的报告。教授讲述在实验中,让被测试者分别观看奥斯卡电影和中文电影,从而在研究中发现中文的刺激材料会更好的诱发中国人被测试者的情绪。由此激发了教授团队试图通过收集测试者的疲劳数据,并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得出在哪些情况下人是处于疲劳状态,哪些处于非疲劳状态,建立相关疲劳模型,再通过实验测试予以重复验证。教授将该实验移植用于检测汽车驾驶员和高铁驾驶员的疲劳状况,通过将驾驶员的脑电信号用内置传感器的帽子收集并传输到控制中心,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而采取安全制动措施,通过这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完善,可以更好的保障汽车和高铁的行驶安全。

最后BIO-X研究院师咏勇教授作了题为“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的报告。师咏勇教授的演讲引人入胜,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列举了大量案例和实验数据与研究结果,对动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大量行为现象,从认知神经和生物遗传学的视角予以解释,包括自然界的“吸血蝙蝠”哺乳小蝙蝠的“利己”与“利他”行为的不同结果和人类“祖母”现象导致的后辈“利己”行为、人类捐赠的“利他”边界等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等进行了可实验的科学引导和解读。教授还通过一些实验来说明一些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的可测性和客观性。并且在报告的最后,教授对目前讨论很热烈的转基因技术及其食用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一个下午热烈而精彩的互动讨论,在得到与会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下,第三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学术沙龙落下了帷幕。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 2020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 wk.sj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